“声优”百年变迁史
发布时间:2021-05-16 08:47 作者:子默


新眸文娱作品

撰文|子默

编辑|栖木

由剧情、场景、画面、演员和声音组成的画面,是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默片到漫画,再到当下二次元游戏为代表的新物种,他们的角色灵魂,都是由声优激活的。

 

声优的业务范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配音方面。这个伴随电源而生的职业,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从“声”到“优”,实际上是职业发展的不同形态。那么,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声优行业又有哪些变迁?基于此,本文新眸将从日本声优变迁出发,还原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声优。

01
起源

2019年,在第24届釜山电影节上,一部名为《默片解说员(カツベン!)》的电影举行了首映仪式。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讲的是立志成为默片解说员,为了实现儿时梦想加入了一个诈骗团伙,被罪犯利用的主角染谷俊太郎在外面解说默片时,罪犯们却忙着洗劫观众家里的财物,摆脱犯罪团伙后,在电影院“青木馆”努力奋斗,又因为一笔飞来的横财而卷入惊险事件。

 

默片,也被翻译为无声电影、默剧,是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将电影影像与声音组合的想法,几乎是所有早期电影从业人员的共同“梦想”。

 

在默片时代,诞生过两个特殊职业,一个是间幕写手,以文字(间幕)的形式,向戏院观众展示角色的主要对话,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剧情发展的暗示。另一个,叫“弁士”,也就是默片解说员,默片解说员并非日本所独有的,而是当时技术条件下,全球电影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日本,默片解说员的职业属性发生了改变,四方田犬彦在《日本110年》中写到,“弁士绝不仅是老实地复述电影的故事,作为表演的主体,他还积极地介入叙事。弁士或者按照自己的讲解内容随心所欲地调节电影的放映速度,或者对故事本身评头论足,夹叙夹议地提示观众应该如何理解。”

 

《默片解说员》算是对20世纪初默片时代的一个还原与纪念,日本配音行业的发达与解说员不无关系,从早期的默片时代,在放映时就有专人进行现场配音,而且会像落语家一样一人分饰多角讲故事,达到微妙的画面即得感。

 

随着有声技术的突破,默片解说员的工作开始演变成为电影配音。

 

《默片解说员》中的“青木馆”,就是隐喻成立于1969年、位于京都区南青山二丁目的声优经纪公司青二Production,这是日本首家专门从事配音的演艺事务所,青二Production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日本上市公司东映动画,一直到1996年东映动画成立东映管理公司前,出演东映动画的动画作品的配音演员基本都来自青二Production。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二Production的崛起,让声优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职业形态。

 

直到今天,青二Production仍旧是日本最大的声优经纪公司,拥有日本一半的声优的经纪业务。与青二Production一并支撑起日本声优市场的,还有数十家各类经纪公司,包括ARTSVISION、81 Produce、Sigma Seven等一长串名单。

02
变迁

经纪公司,是默片解说员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声音技术与电影发展相结合之后,如何把声优生意做大,成为众多公司的共同方向。事实上,日本声优职业的崛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阶段:

 

一、广播剧时期,以NHK为代表,加上民办广播组织大规模的参与,纷纷组建自己的广播剧团,推出基于社会生活的广播剧,广播剧的需求,促使这些公司又开始培养从事配音的专业人员。

 

1942年,NHK演艺节目制作人大冈龙将这一职业命名为“声优”,声优的职业称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在这段时期,声优主要的工作内容便是给所属的公司出品的广播剧进行配音,同时也进行部分基本播音工作。

 

二、电视栏目兴起时期,当时日本的原创电视节目不足,国内节目创作大都处于广播剧的统治下,内容上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日本选择了大量引进国外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尤其是美国的电视内容如动画片,并通过声优将内容进行日语再配音(吹替)。

 

三、动画片和游戏时期,随着ACG(Anime: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人气走高,尤其是年轻人群对于ACG的追捧,进一步推动了声优的发展。

 

在电视原创内容上,日本逐渐脱离欧美影响,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即以漫画、动漫为代表的二次元元素。随后,专门为动画片配音的声优开始大量涌现,代表人物如神谷明,林原惠美,池田秀一等。

 

四、互联网时期,动漫的普及和二次元游戏的兴起,使得声优的声音转变成一种更加符号化的象征,开始赋予了角色灵魂。A站、B站的崛起,《阴阳师》《恋与制作人》等手游的流行,是声优走出日本、来华淘金的推手。

 

以《阴阳师》为例,网易请来了“钉宫病”的钉宫理惠等一大批日本当红声优,一上线就引发了轰动,因纯日语的配音,《阴阳师》曾一度被玩家认为是网易代理的日本手游。

 

即便如此,声优市场依然处于“受众广,圈子小”的尴尬境地。根据日本声优综合在《声优Grand Prix》的数据显示,日本国内记录在册的男女性声优总计超过1500人(男性595人,女性907),为19年前(男性145人、女性225人)的4倍。

 

配音演员苏秀认为,现在时代变了,译制片也变味了,很多电影都是主推动作场面,在故事讲述、情感表达上愈加薄弱,人物没有性格,导致配不配音没有太大改变。

03
新身份

眼下的声优,依旧是一门好生意。

 

国内专业从事配音的演员有约 1500名,比日本要少很多,但中国市场则是日本市场的数倍,这也是日本声优前来中国淘金的原因之一。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4-2018年期间,北美一直是电影配音的最大市场,其市场份额在2018年为36.32%,紧随其后的两大市场分别是欧洲和中国。2019年全球电影配音市场规模为181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9%。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互联网下的业态冲击。

 

一方面,眼下,直播、短视频已经割据互联网商业,头部互联网平台开始大范围布局直播赛道。其中,以阿里的淘宝直播、头条的抖音、腾讯系的快手为主要玩家,这些玩家拥有先天的流量优势。



直播对于主播的要求将进一步催生从事配音、声音的教育及培训,也就是说,主播将从商务转向为具备一定演艺技能。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孵化出涉及到所有形态的互联网配音应用。

 

视频方面,有已经上市的B站在二次元板块独占鳌头;手机游戏方面,除了《阴阳师》,还有《崩坏3》《少女前线》等,这些手游在玩法创新、IP塑造上形成了独属二次元移动游戏的思路;音频商业方面,喜马拉雅FM代表的音频APP采用的UGC模式,提供了音频上传、播放、下载等完整的个性化服务;社交方面,已经传出上市的Soul,其“灵魂社交”的口号,实际上就是不看颜值的声音社交类型;阅读方面,微信读书将看变成了读,加上微信关系链的导入,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导航方面,高德除了内置林志玲之外,还邀请了众多演员来进行配音。

 

可以想象,声优的跨界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商业逻辑。

 

从最近几年的动漫来看,《哪吒》《姜太公》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喜洋洋》系列、《熊出没》系列也引起了市场良好的反响。整体而言,中国声优市场,正逐步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向前台,只不过,形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