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敦煌,腾讯执子NFT
发布时间:2021-09-08 20:51 作者:周尧


新眸产业组作品
撰文|周尧
编辑|桑明强

如今,传统艺术的NFT化正在成为现实。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五千年,在这背后,传统文化与古人智慧的沉淀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传统艺术,而在时光的流逝中,传统艺术的流逝与消亡正成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尽管有文物保护修复、文化传授和继承等来自多方面的支撑,但是寻求新技术的帮助依旧被视为推动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在这其中,作为应用于区块链技术验证的数字资产,NFT的诞生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于是,在传统文化相关保护单位的带领下,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开始加速寻求其潜在的发力点。据悉,9月9日,腾讯将联动敦煌研究院,发布文博行业首个公益NFT,限量9999份。此外,阿里巴巴、网易、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也纷纷在NFT领域进行探索。

 


在新眸看来,一个新技术、新产品火热的背后,其在应用领域中推动实现落地是企业下一步需要探讨的核心话题,而聚焦于传统艺术领域,NFT独一无二的价值也在逐渐显现。

 

基于此,本文中新眸将着重分析以下3个问题:

 

  • NFT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NFT与传统艺术之间存在契合点?

  • 文化保护语境下,NFT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路径有哪些?

  • 从商业到公益,腾讯此番尝试的落脚点是什么?



爆火的NFT


自2020年起,从个人到企业,NFT均掀起了一阵热潮。从马斯克到姚明,从可口可乐、漫威、迪士尼,到GUCCI、Facebook,NFT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大众视野。

 

而在探讨NFT与传统艺术之间的交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什么是NFT?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NFT英文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可以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应用于区块链技术验证的数字资产。如果用更为标准的语言进行解释,NFT在谷歌上被定义为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单位。

 

众所周知,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更改的特点,这也使得NFT与生俱来具备了加密的特性。也就是说,NFT能够证明资产是独一无二的,且不能互换。

 

从展现形式上来看,NFT可以是照片、视频、音频。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NFT可以被称作“数字艺术品”。

 

新眸翻阅资料发现,行业内公认的第一个NFT项目名为CryptoPunks,诞生于2017年,其共发行了1万个朋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朋克指的是完全不同的24*24、8位元风格像素的艺术图像。

 

随后,NFT开启了广阔、但是颇为平淡的探索期。直到2020年,数字艺术家Beeple在佳士得以6934万美元的价格创纪录拍卖了一副NFT数字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就此拉开了NFT领域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序幕。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有4位加密艺术家因其作品在NFT领域受到热捧,而实现了身价上亿。

 

随着NFT概念的成熟,各大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加快进驻这一市场的步伐,在今年8月份,腾讯上线了NFT交易软件“幻核APP”,并限量发售了300枚“有声《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NFT”。

 

根据CoinGecko数据显示,NFT的市场总值从2018年的0.4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38亿美元,并于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一个飞跃性增长,截至6月30日,NFT市场总值高达127.25亿美元。

 

在新眸看来,NFT脱胎于数字,其加密、不可篡改的特性与当下艺术的不可复制性紧密契合,无论是原生数字产品,还是实体物品,在基于链上映射的状况下,在区块链网络中,其所生成的NFT均具备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并可以实现随时的追踪。

 

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实体艺术品被仿制的可能,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和利益。同时,放到更大的语境中,当传统艺术向数字化转移时,其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扩散。

 

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NFT解决了艺术品所有权的问题,且以更为科技化的手段保证了艺术品的展现和传承。



传统艺术的NFT化


当现代化速度持续加快时,如何保护传统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公共议题。

 

以传统文物这一类别出发,其在保存与传承上便存在诸多痛点。

 

在新眸看来,一方面,近年来古董行业热之下,市场造假现象频繁发生,倒卖假文物获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力度不一,偷盗文物行为屡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物的流失。此外,在时间流逝与岁月的清洗中,一些诸如壁画之类的文物也产生了自然消退的现象。

 

以敦煌石窟为例,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石窟壁画色彩接连褪去、墙壁裂痕持续加深、神佛像愈加模糊……好在,除了通过壁画师以传统工艺进行精心修复以外,如今数字技术也在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实现。

 

新眸认为,NFT作为数字技术中的分支,通过推动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转,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二者之间,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交叠之处。NFT本身具备唯一性特征,艺术品同样如此,这也就意味着具备唯一性和稀缺性的艺术品可以通过NFT这一具备唯一性的承载介质展现出来,并得到保存。

 

其次从用户参与度上来讲,数字化时代,NFT在改变传统文物的展现形式的同时,也保证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范围中更为广泛的传播。

 

据公开资料介绍,此次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动发布的公益NFT,其设计的理念,在于结合了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经典壁画中的经典元素,从而生成了单独用户专属的数字供养人卡片。点击卡片背面,敦煌莫高窟156窟的全景洞窟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156窟并非莫高窟参观游览常设洞窟,在平常的场景下很难能够一窥该窟壁画细节及全貌。借由数字化技术的呈现,在为游客提供“近距离”观赏可能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洞窟实物的完整性,实现长远保存。

 

如今,在诸如腾讯等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进入下,NFT与传统艺术之间逐渐搭建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仅从敦煌“数字供养人”NFT可以看出,当传统艺术与NFT结合时,必定会形成一个正面、多边效应的集合。



科技向善


一个新事物火热的背后,其带来的效应自然会呈现正负两面的分化。

 

部分支持NFT的受众认为,其在保护版权、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对方则认为在当下产业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过度泛滥的NFT很有可能成为投机者的工具。

 

Coinbase的创始人Fred Ehrsam也在此前表示:“90%被制作出来的NFT,可能在未来的3到5年里失去价值,几乎一文不值。”

 

在新眸看来,这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一面,但是,此番腾讯和敦煌研究院联动发布首款文博NFT的尝试,为NFT开辟了一个新的可能点。

 

在此前腾讯研究院举办的线上圆桌论坛上,腾讯云区块链产品总监秦青曾公开表示:“NFT在联盟链上发行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掉货币的属性,因此,NFT是可以合规地发出来的。”

 

或许正是在于国内大厂对于NFT推行的谨慎态度,投机现象并未大肆出现在NFT市场。而随着这一市场的正规化发展,大厂对NFT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

 

基于此次敦煌研究院联动腾讯发布首款NFT,新眸认为,腾讯在谨慎尝试的同时,选择积极地将公益与技术连接,在考虑其功能性、服务性以外,同时加强了技术对公众服务的能力,让NFT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呼应其“科技向善”的理念。

 

2017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达成了首次战略合作,近四年合作以来,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背后,以公益为底层目的,腾讯不断拓宽数字化文物保护的边界。

 

反映至用户端,基于NFT技术的永久保存能力,这一公益行为将会以放射状的态势持续向外迸发。

 

据腾讯方面介绍,此次NFT的发布与“99公益日”紧密结合,用户通过相关的活动能够参与到敦煌石窟的保护款筹集中。据新眸了解,腾讯公益将为参与互动的用户配捐总额达约400万元的善款,将全部用于敦煌莫高窟427窟、145窟、138窟的数字化保护。

 

这同样体现出了此次敦煌NFT的公益性连接,一方面推动文物传承,一方面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公益的可贵。在这其中腾讯的“连接器”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此外,借助区块链技术,用户的本次公益行为将被永久记录下来。作为馈赠“数字供养人”的特殊数字礼物,NFT可以保存至小程序的个人中心。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谈及此次合作的初衷表示:“继新年的‘点亮莫高窟’活动后,这次我们再度探索区块链技术与文博产业的创新融合,用NFT这种新方式鼓励大家参与公益日善行,成为敦煌的‘数字供养人’,支持敦煌的数字化保护。”

 

在他看来,“通过‘新科技’与’新文创’的融合,腾讯将在公益场景下展开更多创新探索,为千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NFT的能力将会被开发得更完善,在这其中,其应用场景的范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圈。

 

当下,NFT的能量的显现只在冰山一角,在这其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厘清底线,尊重底层价值,避免炒作行为。在这一理念下,腾讯选择以公益为底色、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切入,可以说其正在打开NFT在币圈之外的想象空间,或许这才是面对全新棋局时的神之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