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泡泡玛特2021年中期财报,上半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毛利、净利润17.73亿元、11.17亿元、4.35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116.8%、109.4%以及144.1%,财报层面向好,但二级市场并不买账:比起巅峰时期,现在市值已接近腰斩。
业绩与股价走势背离,一方面,与泡泡玛特商业模式相关;另一方面,与产品层面相关。新眸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泡泡玛特的投诉量达到近5000条,主要围绕售后不佳、品控、二次销售等问题。
在越来越拥挤的潮玩赛道,泡泡玛特下一步将落子何处,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
会员制,能否成为泡泡玛特的杀手锏?
电商业务,能否成为泡泡玛特的新支柱?
距离下一个迪士尼,泡泡玛特还有多远?
盲盒也能会员制?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Z时代对泡泡玛特的热情似乎出奇得高,会员人数一路飙升。
根据财报,去年12月,泡泡玛特累计注册会员总数为740万人,到了今年6月,泡泡玛特注册会员总数增至1141.5万人,换句话说,泡泡玛特会员数在半年内新增了约400万人,其中,2021年上半年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91.8%,复购率达49%。
这样来看,泡泡玛特的会员们不仅数量庞大、且极具备购买力。
这种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会员制王牌”亚马逊,根据调研数据,亚马逊在全球拥有超过1.05亿会员,美国超过55%的家庭拥有Prime会员,会员订阅一年和两年后的留存率分别达到93%和98%。通过对Prime会员权益分析后,我们发现了亚马逊会员的魔力所在:
1、亚马逊会员权益设计,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多种人群、场景的需求,推出了不同的会员种类,无论是影视、音乐,还是游戏、书籍,没有Prime不覆盖的范围;
2、亚马逊从长远角度来运营会员制,与核心用户保持持续性、周期性的沟通,从而维持其独特的价值体验和复购率。
那么,泡泡玛特的会员制度如何呢?
新眸在调研后发现,不同等级泡泡玛特的会员拥有不同的提示卡、显示卡和包邮福利次数。提示卡和显示卡的作用,是消费者在抽盲盒的时候能够有权查看盲盒款式,如果不喜欢该款式就可以不进行支付。
去年6月,泡泡玛特会员中心优享卡正式启动,包括新品优享、周年庆礼、特权放大等权益,具有新品盲盒抢先购和特殊节假日享受优惠券等主要功能。对比来看,泡泡玛特的会员权益稍逊于Prime,在泡泡玛特,会员在线上购买并没有太大的优惠力度和便捷程度,不同等级的泡泡玛特会员差异性不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泡泡玛特会投放大量机器人商店进行引流,早期的会员数量规模增长,很有可能缘于泡泡玛特的自身IP,而不在于会员制本身,于此之下,一旦IP渐颓,会员制也会失色。
电商业务,新的支柱?
总得来说,泡泡玛特有四大销售渠道。
线下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自助贩卖机),也有小部分批发和展会,线上布局泡泡抽盒机、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其中,2021年上半年线上电商渠道的整体收入为3.53亿元,同比增长了104.7%,占总收入的40.9%,电商渠道2021年天猫“618”期间,泡泡玛特总销售额为6143万元,同比增长了94%,在天猫潮流模型玩具行业排名第一。
这样看来,线上电商已经成为泡泡玛特的重要渠道。
反观线下,泡泡玛特拥有215家门店和1477家机器人商店,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分别新开了32家和126家,在门店布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泡泡玛特在一线城市已经拿下了一部分市场,上半年收入3.2亿元,在新一线、二线及其他城市的布局相对较少,收入3.5亿元,就表现来看,两者不分伯仲。
问题来了,在线上收益一片利好的情况下,泡泡玛特为何强调扩张线下门店?
在新眸看来,这其中有两层原因。一方面,线下门店的用户触及度更高,当消费者进入门店,可以直观地体验泡泡玛特的潮玩文化,无论是循环播放的潮玩宣传片,还是门店门口陈列的巨大Molly,亦或是全系列IP的盲盒、手办给消费者带来的冲击感,都更有利于交易促成。
需要说明的是,泡泡玛特机器人商店的毛利率为70.9%,收益占比达12.8%,这相当于用一个较小的成本买下一个广告位。不仅增加营收,同时也达到了宣传引流的作用,让用户扫码积分并加入会员。
另一方面,线上渠道的商城风险较高。在线上商店,消费者通过虚拟途径购买、积分并获得相应抵扣,体验感大打折扣。而且,线上渠道还存在着“炒盲盒”溢价的风险,许多二手市场盲盒的存在搅乱了泡泡玛特线上布局的节奏。
就当下来看,泡泡玛特在一线、新一线的线下布局密度较高,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购买力较弱,进一步布局线下门店无疑难度较大,单数线上收入占比四成,倘若泡泡玛特能够建立强大的会员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电商会员权益,电商就极有可能成为泡泡玛特的新支柱。
距离下一个迪士尼,还有多远?
一个明显的感知是,靠盲盒发家的泡泡玛特意图脱掉这顶帽子。
泡泡玛特曾在招股书中提到,盲盒产品收入占泡泡玛特总收入的84.2%,可以毫无夸张地说,“盲盒”撑起了整个泡泡玛特。但在2021上半年财报中,泡泡玛特对“盲盒”二字却鲜有提及,CEO王宁也在业绩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泡泡玛特不是盲盒公司,我们的本质是一家基于IP的潮玩公司,我们不止只有盲盒。”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盲盒风搅动着年轻人,让越来越多的玩家奔向拥挤的赛道,想要分得一杯美羹,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有接近1400多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潮玩、盲盒、潮流玩具”等字眼,其中,成立不到5年的相关企业占到八成。
这让泡泡玛特处于群狼环伺的境地,尽管泡泡玛特现在仍然跑在第一,但是Dreams、MedicomToy、52Toys、十二栋文化这几家公司,在中国潮玩行业CR5市占率分别为8.5%、7.7%、3.3%、1.7%、1.6%,并且,CR5市占率总和仍不超过25%。
由此可见,泡泡玛特并不是一家独大,也不是绝对龙头。
于此之下,“盲盒”老大要转型也不难理解了。王宁曾多次表示,“我觉得五年以后,我们有可能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公司。”再联想到不久前,泡泡玛特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或许可以推测出泡泡玛特的落子方向。
问题是,泡泡玛特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一个迪士尼?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迪士尼的发展史:1919年,迪士尼的前身伊沃克斯-迪斯尼商业美术公司成立,米老鼠的卡通形象登上了电影荧幕,一炮而红;1955年,美国电影动画师沃尔特·迪斯尼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第一个迪士尼乐园,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主题乐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迪士尼共有6家乐园,总市值已经超过3300亿元。
期间,迪士尼不断壮大优质的IP队伍,先后并购Pixar、Marvel、卢卡斯电影等,将汽车总动员、美国队长、蜘蛛侠、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黑寡妇等一系列火爆全球的IP全都收入囊中。同时,作为好莱坞五大巨头影业之首,凭借着IP电影和真人电影的角色与内容,迪士尼赢得了各个年龄层消费者的喜爱。
不论是深入人心的IP,还是在影视文娱的深度涉足,亦或是霸占市场的IP周边和衍生品,这都是迪士尼赚得盆满钵满、历经百年经久不衰得秘诀所在。
反观泡泡玛特,今年是它成立的第十一年,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IP就略显单薄。
根据上半年报的数据,泡泡玛特自有IP收入占比50.9%,三大核心IP平分秋色,Molly、Dimoo、SKULLPANDA的销量分别为11.5%、11.6%、10.3%。但主流IP销量下滑的现象屡屡出现,招牌Molly的热潮也正在逐渐消退,尽管泡泡玛特招募了一大批设计师,运营着近百个IP,但是深入人心的“爆款”实在是太难得。
图:泡泡玛特IP收入(来源:泡泡玛特上半年报)
不同于迪士尼,泡泡玛特的设计师在设计IP时,忽略了设计IP的人物性格和他们独特且吸引人的故事。
Molly用独特的外观设计吸引年轻女性消费者购买,但是没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Molly只会随着时间而消失,鲜有人会长久地记住一个没有故事的IP。归根结底,无论设计如何精良、玩法如何动人,想要IP立得住脚跟,一定要为IP注入灵魂,赋予人物性格和故事,并以影视作品、宣传活动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试想,倘若泡泡玛特建立了游乐园,仅靠可爱的人物形象难以成为卖点,靠高数量IP打造的主题乐园和礼品店能够吸引到的消费者群体,也过于局限。况且,更多的泡泡玛特消费者所着迷的是拆盲盒的快乐和“赌性”,如何将这部分消费者转化为游乐园的忠实粉丝,也存在一定困难。
换句话说,泡泡玛特如果仅靠着“广开店”来扩宽市场、靠着“开盲盒”来增加销量、靠着“碰运气”来推广新品,而不是通过赋予IP独一无二的人物性格使其丰满化,爆款只能短暂带动销量,而难以赋予品牌价值,随着IP本身热度的消失,乐园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想要去掉“盲盒”的标签,成为下一个迪士尼,泡泡玛特需要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