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折叠屏
发布时间:2022-01-26 09:59 作者:叶静


新眸手机3C组作品

作者|叶静
编辑|桑明强


对着折叠屏手机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这是不是翻盖手机的一次文艺复兴。 


2018年,柔宇FlexPai打响了折叠手机的第一枪。在随后的巴展上,人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与伦理时,将折叠屏手机视为这个时代智能终端设备的最终幻想,紧接着,三星推出了Galaxy Fold、华为发布Mate X,一时间,大量的资本和玩家涌入,各方玩家沉浸于对折叠屏手机的研究,2019年,也被称作是折叠屏元年。

 

就目前来看,虽然近两年折叠屏处于风口浪尖,但国内有声量的玩家并不多,华为、小米、OPPO、荣耀四方势力割据一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计:去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900万部,预计到2025年出货攀升至5340部,相较于去年全球智能手机13.8亿部的大盘,折叠屏手机在出货量上还不值一提。

 

问题出在供应端。

 

刚推出的OPPO Find N和Magic V,一经发售就长期处于售罄状态,线上和线下都要提前预约,新款折叠屏手机也被定义为“稀缺资源”,设置了会员门槛以限制购买。一些非官方店甚至做起了黄牛生意,代购、代抢,标价高于定价2000以上,坊间戏称:购买折叠屏手机等同于投资理财产品。种种怪象,无不指向折叠屏手机供需两难的境地。为此,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探讨:

 

  • 复盘折叠屏的发展史;
  • 折叠屏为何难商业化?
  • 我们真的需要折叠屏吗?



01
前世今生



1973年,在纽约第六大道,马丁·库帕拨打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话(摩托罗拉DynaTAC)。

 

人们的通信方式就此颠覆。十年之后,Moto8000X“大哥大”面世,作为最早的消费级无线通话设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价格几千英镑,被人们当作是身份的象征。21世纪之前,手机一直被当成奢侈品的存在,直至进入诺基亚时代,销量开始以亿计,手机才开始平民化,直板、翻盖、滑盖各类形态开始出现。

 

2007年,初代iphone让“触屏+直板”成了主流。随着处理器、摄像头、内存迭代已趋近瓶颈,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屏幕,但问题是,智能手机在尺寸和便携上已接近极限,主流旗舰机种的屏幕比大约在80%-95%。也是在2017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首次下滑,行业进入存量时代,折叠屏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

 

2019年,当人们在巴展上讨论“5G覆盖之后,用户需求的终端会是什么样”话题时,华为的MateX在会场上收到了国内外超乎预料的关注度,彼时正值美国制裁华为初期,对于折叠屏手机,华为当时并没有想着量产,但科技感十足的外观和复杂的技术,让折叠屏手机秀足了肌肉。

 

市场的火热间接改变了华为的想法,一直到正式预售之前,研发团队及供应链厂商才将实现量产摆在了首要位置。而且,制约大批量产出的难题也延续至今:生产端的供应链、软硬件技术、良品率低以及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售价。

 

关于折叠屏手机的争议从未停止,这从它首次量产就有迹可循:2019年2月三星发布的Galxy Fold因屏幕、铰链、系统方面出现的硬伤将第一波Fold劝退。同年升级后重新上市,但脆弱的屏幕、折痕、半斤重量、不成熟的系统生态让使用者频频诟病。这一点,从折叠屏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0.07%左右的占有率可以看出。

 

5G的热度,一定程度上把折叠屏手机再度推向风口。如果把目光放在最近发布的几款折叠手机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三星出货量最高,但国内销量热度远不及国产品牌,抛开技术层面的迭新仍旧不成熟不说,物以稀为贵,折叠屏手机很大一部分热度,来源对国产品牌的情怀以及市场的哄抬。

 


02
止于属性



当前折叠屏的类型可分为三种:内折叠、外折叠以及上下折和双折叠。

 

采用内折式的折叠手机,如果要屏幕匹配机身,直接的弯折将导致直接的碎裂,所以,手机折叠总是考虑让机身去匹配屏幕。Galaxy fold给出的方案是利用滑轨,通过类似门与门框让屏幕间转轴增加一条滑动轨道,打开屏幕的同时转轴改变位置,给屏幕留足了弯曲的空间。但屏幕结构的复杂性注定消除不了折痕。初代的Galaxy fold和小米mix fold就是因为铰链在展平时用卡扣固定,开合手感也很差。

 

外折,顾名思义把屏幕外折裸露在外,整个机身作为U型结构外侧。屏幕向外折叠,机身背面受到一个挤压力,而转轴同时进行转动,将原本的刚性转轴结构变成可随意转动的精密齿轮,通过齿轮把挤压力转移到转轴结构里。外折的确解决了内屏合不拢的问题,但大尺寸的脆弱屏幕,不能套壳不能贴膜,弯折处的屏幕更加脆弱,并且,这种方案需要精度更高的铰链给到屏幕足够的支撑,耗费的成本直接高于初代8倍。

 

无论是内折和外折,都存在明显的使用难题。

 

核心难点在于:柔性屏、铰链技术和适配。虽然经历数年机型迭代,折叠屏手机已经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使用体验,但以上问题依旧没有被完美解决。始于外形、止于产品性能,在折叠手机的选择上,用户也都各有偏向。

 

根据田野调查,一线及新一线30岁以上人群对横向折叠手机的关注度更高,纵向折叠手机因外观时尚便捷更受年轻女性欢迎。与此同时,产品形态和功能的多元化,成了折叠屏机型迭代的新趋势,换句话说,手机不只是个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而是能够取代PC功能的移动工作站。

 

折叠屏手机的卖点显而易见:分屏操作与大屏视觉效果,已经覆盖大部分的轻量化办公场景,取代一些低性能PC。不同程序之间的无缝拖拽、数据资料直接从本地读取,能够满足分屏多任务处理表格、PPT和运行大型手游。如此看来,折叠屏手机在用户选择上对商务群体进行了圈地,所以短期内并不能长线突破。

 

埃弗雷特·罗杰斯曾提出“创新扩散理论”,主观能够感受到某个新事物的信息被传播,“获知—说服—实施—确认”。在传统认知中,消费升级势必会给手机行业带来利好,实则不然,手机正在回归其工具属性,手机用户分层已经越来越细,很难再靠着产品形态革新形成换机潮,很多手机玩家入局造车,小米、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

 


03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折叠屏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供应链是最难的点,过去长期依赖海外核心供应链的做法并非良策。以柔性屏为例,作为可折叠盖板关键的瓶颈组件,目前的盖板材料主要分为透明聚酰亚胺CPI和超薄玻璃UTG两种,三星作为最早使用UTG的厂商,占据全球市场的龙头地位,带动从行业内盖板材料从CPI转向UTG,后者具备高硬度、耐刮蹭、高透光率的特点,弥补前者折痕明显的缺陷。

 

UTG虽然原料不存在供应短缺,但产业链上下游仍需大量磨合。

 

UTG产业链的进入壁垒体现在原片技术的开发,多数品牌仍选择三星显示和肖特玻璃,内外资竞争明显。依靠本土的核心材料、器件供应商,从芯片到屏幕,日韩等地消费电子品牌崛起,产业链需要大规模的采购支持和研发投入,并不适合目前国内企业去做长期小额战略性创新尝试。 

 

国内也有相关企业进入小批量投产UTG阶段,比如,去年3月凯盛科技拟投十亿建造年产1500万片的UTG项目;同年7月,赛德半导体表示UTG生产线实现量产;长信科技也规划300K/M的产能,以满足客户和未来时间节点需求。

 

在折叠屏的转轴和铰链设计方面,大部分的国内大厂都还依赖安诺电子等外企,刚发布的Find N在结构件和屏幕方案上,更多采用的是来自三星的技术积累,这样一来虽然能够借助技术优势快速入局,但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投入巨资依靠海外供应链定制的方案,不利于实现国产折叠屏领域扩容、升级和降本。

 

关于折叠屏,一场供应链战争,或已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