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大公司研究组作品
成立22年的华熙生物,一直谋求「变局」。
就在前不久,华熙生物对外公布了2021年度报告。在疫情等不稳定因素的大环境下,华熙生物仍旧保持逆势增长: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四大业务板块全面“开花”,公司年度营收49.48亿元,同比增长87.93%,归母净利润7.82亿元,同比增长21.13%。
图:2021年华熙生物总体业绩情况
把颗粒度放大,单就这份财报来看,公司层面有几个亮点:
1、现金流表现不错,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指标,得益于销售规模的大幅增长,华熙生物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80.97%,预示着公司前期投入开始迎来收获期;
2、创新型业务取得良好开端,除透明质酸外的新原料收入占比超40%,护肤品新产品收入占比30%,骨科、PRP等医疗终端产品快速增长。此外,2021是其功能性食品业务发展元年,“四轮驱动”打开了新的战略空间;
3、毛利率表现稳定,和消费类企业建立起明显隔离带(一般来说,消费级企业更在意短期利润,但往往天花板和护城河很低),价值回归生物科技型企业的主线发展逻辑。
华熙生物方面把其中动因归结于“底层支撑”,这也是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华熙生物并不是靠流量起家,它的基因内核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产品→品牌,是华熙生物过去20多年一直秉承的发展逻辑。”
初上市时,很多投资者把华熙生物片面地误解为一个主营透明质酸的制造型企业,但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业务边界版图愈加丰富,新的增长曲线不断被发掘并得到市场认可,眼下的华熙生物已经成为一家全产业链平台型企业样本。
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美国的3M公司,得益于它所采取的多元产品发展策略,这个坐落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明星企业,不仅在财务上创下了令人羡慕的纪录,还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其百多年历史中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培育新业务就像种一棵树,土壤的肥沃度至关重要。
前文提到,2021年是华熙生物功能性食品业务的发展元年,同时也是华熙生物公司史上具有革命性突破的一年:真正把具有功能性的生物活性物带进了传统食品行业,在获得国家卫健委准入证后,华熙生物接连推出了包括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三大品牌。
而去年收入33.20亿元,涨幅高达146.57%的华熙生物目前最大的业务板块“功能性护肤品”到如今也仅仅只发展了三年。三年,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还是一个新业务板块的战略投入期。
图:华熙生物主要业务板块收入
“我们的新业务都是从根上长出来的,不是无中生有从外面嫁接来的。”在赵燕看来,原料是公司的深度,药械是高度,护肤品、食品等消费终端是广度。但无论是B-B、B-B-C、还是B-C,科学技术始终是华熙生物的底层根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熙生物一直重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
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础研究”是科学基础,主要实现物质发现的0-1,对应了微生物发酵平台、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应用机理研发平台,而“应用基础研究”是承接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主要作用是完成物质发展的1-10、10-100……,对应了中试转化平台、交联技术平台、配方工艺研发平台。
“虽然它们都是从根上长出来的,但它们的业务逻辑是不一样的。”赵燕强调到,“四轮驱动的前两者,也就是B-B原料端和B-B-C药械端,他们是具有百亿至千亿级市场空间的,而直接ToC的功能性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很有可能生长成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功能性食品赛道,它才刚刚开始。”
创新价值
“成熟企业面临的,是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向下游市场移动的难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也是华熙生物一直在面临和解决的。如果从投资逻辑看华熙生物,那么这个问题又可以拆分成两块:
1、从过去的经验上来看,很多企业多元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创新或者说现金牛业务不牢固,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造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但就目前来看,华熙生物过去的三驾马车基本盘,依然比较稳固。
2、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公司来说,利润率变化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指标,因为这往往决定了一家公司向好还是向坏,回到前文所提到的财报亮点,华熙生物在原料、药械、护肤品、食品的新业务、新产品均表现出很好的成长信号,且和传统消费类企业建立起明显隔离带。
从前端研发投入、创新应用,产品迭代、产学研布局,留心的人不难发现,华熙生物的每一步的迭代逻辑,都是在践行企业的“创新力”。
对此,赵燕曾多次强调“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经营盈利能力”。赵燕认为,企业的增长必须要跟着创新变,创新不单单是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发现新的运用领域和运用场景。创新是公司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的一个保证,增长一定是随着创新的变才有的。
对企业创新力的重视和投入,在华熙生物年报中也有迹可循。截止2021年底,华熙生物研发投入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101.43%,研发人员数量571人,同比增加194人,在研项目239项同比增加116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同比增加40项。此外,华熙生物2021年在功能性食品、计生、生活造纸、宠物等新领域的应用开拓,也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创新驱动也离不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为此,华熙生物已经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入战略合作,目的就在于打通产学研环节,加快实现科研到市场的快速落地转化,让创新力发挥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当我们在研究华熙生物时,经常会被外界的片面印象带偏,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因素:1、华熙生物的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过于亮眼;2、生物活性物原料业务属于ToB赛道,大众感知不明显,功能性食品业务还在成长中。
所以“未来华熙生物会成为什么?”一直是业界津津乐道却又答不好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如果从原料到终端的发展路径,可以把它对标美国的3M公司,如果把它看成是科技型平台企业,它又有点类似于华为。但要想真正搞明白这个问题,必然要从华熙生物的能力边界和它的基因内核开始谈起。
关于华熙生物的能力边界,就目前来看,华熙生物手上有三张王牌:1、手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未来向更高天花板拓展的能力;2、掌握产业链上游原料,自研自产生物活性物供给产品开发,兼具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3、以客户为中心,对市场敏感度较高,拥有一定的产品创新能力,且有品牌意识。
追根溯源,“三次起跳”可以大致概括华熙生物的发展路径:
• 第一阶段(2000年—2010年),发展核心透明质酸原料加工业务,用了7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
• 第二阶段(2011年—2020年),逐步向透明质酸终端领域迈进。先推出国内首款获批的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填补了该产品的国产空白,布局B-B-C;2018年又打造出现象级产品“故宫口红”正式进军C端,并逐渐以创新科技力丰富产品线,新业务逐渐多点开花;
• 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公司内生加外延,2021年完成三驾马车至四轮驱动的业务升级,当下正在面向未来进行新产能与新平台的布局,着重发力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研究,并打通产学研。
作为一家科技属性的公司,必须具备技术的前瞻性,对此,华熙生物往往会考虑到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已经步入发展第三个十年的华熙生物对合成生物的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报告期内,华熙生物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已经完成了合成生物学所需要的“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所有环节,实验室级透明质酸产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技术支撑,正是来自合成生物学。
图:华熙生物位于北京大兴的“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
据CB Insights预计,到2024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89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29.1%。作为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的一个底层支撑技术。
此外,作为一家平台型的公司,自身的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仅仅独善其身。为此,华熙生物推出了“华熙生物研究院”,就是要借此把自己的研发技术、中试生产线、应用平台等充分为行业所用,带着上下游,一起奔向“共同富裕”。
一直以来,对美和健康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收入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对自我的关注度就会提高。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中提到,“生物科技很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产业。”而这已经成为现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测,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10万亿规模,达到16万亿元。
随着边界逐渐清晰,当市场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时代的天平也开始慢慢偏向了华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