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阿里必有一战
发布时间:2025-10-21 09:24 作者:马斯迪 阅读量:19W



新眸原创·作者 | 马斯迪


2025年下半年,中国AI云市场的竞争格局从未如此扑朔迷离。


在北京首都机场,旅客们可以看到三家云厂商的姿态各异的广告:阿里云宣称“AI云市场份额领先,超过第2-4名总和”,火山引擎强调“占中国公有云大模型市场份额46%”,百度智能云则标榜“连续六年中国AI公有云市场份额领先”。


每一家都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统计口径。市场调研机构IDC、Omdia和沙利文在2025年至少发布了七份报告,从不同维度描绘了这个新兴市场的面貌。


最具代表性的百度与阿里,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百度将AI云视为核心转型的支柱,以技术垂直整合寻求突破;阿里则一度凭借全栈生态与国际化布局,构建更广泛的产业影响力。


在这场关于“第一”的争夺战背后,一个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AI云市场从技术驱动转向商业应用,从模型训练转向推理服务,价格战已悄然打响,Tokens消耗量成为新的竞争标尺。


两家公司不同路径的背后,反映了中国AI云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平衡短期市场占有率与长期盈利能力,以及如何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01

从算力到Token

AI云迎来分水岭


AI云市场在2025年迎来了两个改变市场格局的拐点。


第一个拐点出现在2024年7月,当时豆包大模型实现技术降本,将推理价格从“分计价”拉低至“厘计价”,成本下降高达99.3%,让AI应用全面普及。


第二个拐点则在2025年2月,当月市场增速达60%,正值推理模型DeepSeek-R1爆红,标志着中国AI市场正式进入“推理时代”。


IDC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的对外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较2024年全年的114万亿Tokens暴增近四倍。


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AI产业的高速成长与市场转折。IDC强调:“Token消耗量已成为AI产业的晴雨表。每一个Token都代表一次真实的模型输出,无论是文本生成、图像识别还是语音交互,都是AI与业务场景结合的具体成果。”


从日均Token消耗量来看,增长更为惊人——从2024年初的日均1000亿,到2025年6月已突破30万亿,一年半时间增长达300倍。


市场爆发性增长的背后,是企业需求从关注模型训练精度,转向追求推理的“成本效率与可持续性”。行业核心矛盾正在转移:企业需求从“拥有模型”转向“用好模型”,Token成为衡量AI云价值的新标尺,它直接反映了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落地效率。


对于云厂商来说,随着传统IaaS收入增长乏力,而MaaS的Tokens调用量成为增长引擎其行业发展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应用场景从训练转向推理,竞争焦点从算力转向生态,价值主张从资源提供转向能力输出。


“行业正在经历从卖水到帮人淘金的转变。”一位云计算行业分析师如此形容。


这种现状对云厂商提出了更复杂的挑战。早期云厂商主要提供算力资源,如同向淘金者卖水核心竞争力是规模效应和资源管理能力;而现在,头部厂商开始提供完整的AI能力栈,他们需要具备模型研发、生态运营、行业理解等综合能力,帮助客户直接创造稳定的业务价值。


02
百度智能云
AI云的先行与隐忧


从发展历程看,百度智能云可被视为国内AI云的早期探索者。


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构建“云+AI”战略,比行业普遍认知提前了至少三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百度从一开始就是一家AI公司,云只是AI能力的出口。”


但其特殊性并非简单源于入局时间,而是基于两个关键节点。


首先,技术先行的垂直整合策略构成百度AI云的核心思路。李彦宏强调的“四层AI架构”——覆盖芯片、框架、模型与应用,形成了端到端的闭环体系。


这一架构在成本控制上成效显著:文心大模型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实现价格下降80%,例如文心4.5 Turbo输入成本降至每百万Token 0.8元,试图通过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百度智能云总裁沈抖指出,千帆提供最低推理成本与最高并发稳定性的思路,使千帆成为企业低门槛用AI的入口——为百度AI的重要增长来源,千帆平台已接入超100个主流模型,企业和开发者通过该平台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77万企业应用。


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客户,平台上开发的Agent数量突破130万,以百度独家能力“AI搜索”为代表的工具组件日均调用量已突破千万次。


众所周知,百度曾是搜索引擎的代名词,随着传统搜索业务增长见顶,AI成为其最关键的转型方向。2025年Q1财报显示,百度核心收入中AI云业务同比增长42%,贡献了核心收入的26%。


然而,一系列增长数据背后,百度AI云仍面临各种结构性隐忧。


比如客户结构单一化。尽管百度在中标项目数量上领先——2025年上半年以48个项目、5.1亿元金额居行业首位,但相当部分来自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客户覆盖率有限。这反映出其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在主流商业市场的渗透能力不足。


再加上价格战侵蚀盈利空间,为应对火山引擎等竞争对手,百度被迫加入降价行列。但其ACG总裁沈抖坦言,“国内价格战导致创收远低于国外”。在Token价格降至“厘计价”的时代,规模增长并未同步带来利润提升,形成越增长越焦虑的悖论。


除了这些,百度主要依赖API接口模式,相较于阿里云的开源生态,其技术封闭性导致开发者生态建设滞后。有分析指出,部分合作企业因技术适配成本过高转向其他平台,削弱了产业协作中的参与度。


在业内人士看俩,百度的挑战可能不止于正面竞争,还在于如何应对Tokens经济的崛起。


IDC指出,随着多模态技术与智能Agent应用的崛起,单一任务的Token消耗量将呈几何级增长,AI应用的规模化拐点正在逼近。能提供最具性价比、最稳定的模型推理服务的选手,才能吸引最多开发者,掌握AI产业的Token经济主导权。


03
百度与阿里必有一战


与百度聚焦AI云核心业务不同,阿里云呈现出更鲜明的多元化战略布局。


技术生态的开源化是阿里云的显著特征,其Qwen系列模型已开源超过300个AI模型,下载总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数量逾17万个。阿里巴巴云计算在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18%,其中公有云服务的增长超过了整体云收入;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收入连续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阿里的AI战略在其庞大的生态系统中得到了整合,包括中国消费者市场(淘宝,天猫)、国际零售平台(AliExpress,Lazada)、批发贸易、物流(菜鸟)、本地服务以及数字媒体。


2025年,阿里云摆脱了过去三年的低迷期。上半年,阿里云营收635亿元,同比增长21.8%,追平了国际三大云厂商的增长速度。在AI加持下,高盛3月估算,阿里2025财年投入的AI基础设施,将新增约300亿元年化AI收入。


阿里云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国际化布局。前不久,阿里云宣布其位于迪拜的第二座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今年以来,阿里云在全球落地的又一新数据中心。至此,阿里云全球布局已扩展至29个地域、92个可用区。


在中国AI云市场的竞争中,百度与阿里巴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云计算服务,升级为两种AI战略路径的较量。一边是百度“垂直整合、AI原生”的深度聚焦,另一边是阿里“全栈生态、产业赋能”的广度扩张。


竞争的核心,始终是对AI云市场主导权的争夺,百度智能云凭借其早期的AI布局,试图巩固其AI原生云服务商的定位。而阿里云则依托其庞大的云计算基础和生态体系,强调其作为综合云服务商在AI时代的全面能力,提出“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的愿景。


双方技术路径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在客户群体上的争夺。比如在政企市场上的短兵相接。2025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以中标项与金额在国内大模型招投标市场居首,但背后反映的是其对央国企客户的高度依赖。阿里云则凭借多年积累的多行业客户基础,在更广泛的企业市场中寻求渗透。


百度与阿里的“必有一战”,实质上是中国AI产业走向成熟的路标之争。


短期看,阿里凭借全栈能力和生态优势仍将保持营收规模的领先,但百度在AI原生体验和垂直行业深度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期竞争的关键在于“产业AI化”的落地能力。谁能够更深入理解行业痛点,提供真正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提供技术工具,谁就能赢得企业客户的长期信赖。


长期来看,两家公司的竞争边界可能会逐渐清晰,形成“垂直深度”与“生态广度”的差异化格局。中国市场足以容纳多种商业模式共存,关键在于找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路径。


当前的AI云竞争已然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玩家都在巩固优势、弥补短板。而如何证明AI技术能够转化为广泛的商业成功,展示全栈能力能够产出差异化的AI价值,是他们共同应对的问题。未来必然属于那些既能把握技术趋势,又能深刻理解产业本质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