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QM全球奖,为何高分评价这份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5-10-24 21:21 作者:鹿尧 阅读量:20.5W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长期以来,海外白酒消费主要依赖华裔群体,西方消费者面对“固态发酵”等概念,往往因缺乏认知参照而望而却步。从1978年首次批量出口至今,中国白酒年产量已达414.5万千升,头部企业市值跻身全球酒类前列;但出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0.39%,在全球400亿美元的烈酒出口市场中份额不足2.4%。


表面上看是文化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标准话语权的缺失。威士忌凭借地理标志保护和统一工艺标准掌控全球定价权,法国干邑通过百年沉淀的品鉴体系构建消费认知。相比之下,中国白酒复杂的工艺体系尚未在国际标准体系中获得独立坐标。


欧盟将其归为“特殊食品”,需通过数百项严苛检测;美国则将其笼统归类为“其他蒸馏酒”,并征收高额关税。标准的失位,让中国白酒始终难以突破“文化符号”的局限,真正进入全球主流消费市场。


在此背景下,西班牙的EFQM可持续绩效大会传来消息:五粮液以中国企业创奖以来的最高分斩获EFQM全球奖(七钻)认证,同时拿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与企业绩效卓越奖”单项奖,引发了行业关注。


图片


EFQM全球奖与日本戴明奖、美国波多里奇奖并称世界三大质量奖,七钻作为最高等级,代表全球顶尖的卓越管理水平,其评审需经历严苛的EGA现场验证,覆盖战略、领导力、可持续价值等全维度能力。


一家中国白酒企业在全球顶级质量舞台获得中国企业创奖以来最高分,被视为行业国际化叙事转变的一个信号:从产品输出,转向以标准为载体的价值共鸣;从被动文化展示,转向主动的管理体系对话。


01

标准破壁

从“技艺经验”到“世界语言”


在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中,“质量”曾长期处于需要自我证明的位置。白酒行业尤其如此,其依赖“师徒传承”的经验主义传统以及古窖池微生物群落的不可复制性,在西方标准化体系面前显得“难以理解”。


五粮液的破局,恰恰在于没有回避“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这一矛盾。


作为全球卓越管理的黄金标尺,EFQM模型历经多次修订,2025年版已升级为以“可持续绩效改进”为核心的完整体系。不同于简单的产品质量认证,其评估深入企业运营肌理,涵盖战略、领导力、合作关系、创新等维度,既强调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更注重可量化的实际成效。


回溯中国白酒的质量升级路径,曾经历从“经验管控”到“标准规范”的漫长爬坡。上世纪80年代,行业普遍依赖老匠人的“眼观、鼻闻、口尝”,产品质量波动较大;90年代后,ISO9000体系引入推动了原料、生产等基础环节的标准化。


五粮液能在导入模型仅一年时间内便斩获七钻,刷新中国企业创奖以来的纪录,本质上是其四十余年质量体系进化的集中爆发。


从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2000年卓越绩效模式,到2024年引入EFQM模型,五粮液将依赖传统技艺的非标准化环节转化为可被国际体系认可的管理语言。


以制曲工艺的数字化转型为例,五粮液通过部署传感器采集数百项数据,将经验转化为量化参数,构建工艺调优模型,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管控,提升了优质率。这一转化,把传统技艺变成EFQM认可的“过程可控、数据支撑”管理语言。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五粮液的质量管理并非盲目迎合西方标准,而是构建了“双向融合”的独特路径。


与科技企业通过EFQM模型创造全新研发流程不同,五粮液的实践更侧重于在坚守产业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升级——这为中国传统产业提供了某种参照。


EFQM在此过程中不仅是标尺,更成为桥梁。其“可持续绩效”模型既检验中国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也通过五粮液的实践,将东方“和美共生”智慧纳入全球卓越管理体系。


02
ESG转型
从合规压力到竞争力重构


前段时间有消息透露,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历经3年过渡期,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到那时,中国白酒出口欧盟也需提交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


这一政策并非孤例——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ESG信息披露制度,MSCI、富时罗素等指数机构的ESG评级,直接影响国际资本对企业的估值。


面对合规压力,行业内曾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ESG是额外成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一种主张“被动合规即可,无需过度投入”。但五粮液的实践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将ESG从“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力资产”,不仅突破了贸易壁垒,更实现了价值增值。


在EFQM评审中,五粮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被高度认可,关键在于构建了“全链条低碳管理体系”。


拿生产端来说,以“零碳酒企”建设为核心,通过工艺升级实现源头减排。例如将酿酒副产物酒糟用于生物质热电联产,利用沼气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实现每年大幅减碳,酿酒车间覆盖绿电,配套生态湿地处理废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技术革新不仅远超环保标准,更降低能耗成本。


对比国际烈酒企业的ESG实践,五粮液的突破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法国干邑产区侧重葡萄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苏格兰威士忌聚焦蒸馏环节的节能降耗,而五粮液则构建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覆盖供应链上、中、下游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传统产业的ESG建设并非绝对的“成本负担”,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其酒糟资源化项目、绿色生产技术专利授权,每年都在贡献收入,形成了“环保投入-技术创新-市场溢价”的良性循环。


尤其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产业而言,这一启示尤为重要:在全球化下半场,ESG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不是成本项,而是资产项


03
文化出海
“和美”哲学的世界表达


文化出海的终极难题,在于“可通约性”的构建——如何让源自特定文化语境的价值理念,被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受众理解并认同。


EFQM评审组在官方反馈中特别指出,五粮液的“和美文化”并非空洞的品牌口号,而是贯穿战略制定、运营管理、生态协同的完整体系,其“员工幸福共融、历史底蕴传承、生态系统协同”的实践路径,与EFQM模型中“人力驱动”“合作关系”等核心维度高度契合。


这一评价的关键意义在于,“和美”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通过具象化的管理行为,转化为了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同于单纯的文化符号输出,五粮液将“和美”拆解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绩效指标:


在生态维度,通过零碳酒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之和”,对应EFQM的环境结果;在产业维度,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企业与社会之和”,对应利益相关方满意度指标;在文化维度,通过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的融合实现“历史与现代之和”,对应组织韧性指标。


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式渗透。


五粮液通过产品创新、场景构建和标准融合,让“和美”文化自然融入消费体验。


他们推出“29°五粮液·一见倾心”低度白酒,既保留传统风味核心,又适配西方消费者的饮用习惯,在活动现场获得各国嘉宾交口称赞;在场景上打造跨文化餐饮体验,将白酒与西餐搭配,通过“风味互补”的味觉体验传递和美理念;在标准上,将“天人合一”的酿造哲学转化为“绿色酿造”标准,通过EFQM认证的背书,让国际市场认可中国白酒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图片


“和美”文化能够获得EFQM评审团的认可,得益于管理体系的量化呈现。


五粮液的启示在于,传统产业的文化输出不应局限于符号层面,而应与产品价值、管理标准深度绑定。这种“技术为媒、标准为桥”的文化传播模式,或许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世界的最优解。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和美”文化的国际化尝试,为中国企业的文化输出提供了新范式。


五粮液的实践证明,最高效的文化传播,未必是执着于讲解“我们是谁”,而是通过对方认可的逻辑体系,展示“能创造什么价值”


EFQM评审中,在“和美”文化支撑下的五粮液质量管理模式之所以获得高分,核心是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员工满意度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提高,这些实实在在的绩效,比任何文化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五粮液的EFQM七钻之路,其意义超越了一家酒企的荣誉,国际化不是单向接轨,而是双向塑造——用国际框架表达中国智慧,以中国实践丰富全球标准。


真正的国际化,或在于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清晰、可信地阐述自己在质量、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主张。当中国标准与文化价值能更广泛地参与全球对话,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中国产品的全球时刻,更是中国智慧的世界时刻。


而这一切,或许正从这样一个奖项开始,被赋予了新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