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原创·作者 | 棠宁
三个季度,三次洗牌,中国手机市场榜首再次易主,这次是vivo。根据Omdia和IDC的数据,第三季度vivo以18%左右的市场份额重返中国手机市场榜首。从前三季度的累计数据来看,vivo以3700万台排第一,华为以3580万台排第二,两者仅相差120万台。
在这场存量市场的博弈中,vivo的表现被行业形容为“稳”——从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它的份额稳步增长了3个百分点。而这一切,发生在华为强势回归、苹果调整策略、小米等国产品牌激烈角逐的背景下。
以今年新机发布为例,vivo刻意错开9月旗舰机发布高峰,选择在10月中旬也即“双十一”之前发布旗舰机X300系列。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在X300系列发布会后表示:“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今天发布的这两款产品都是Pro产品”。他将X300标准版称为“X300 Pro mini”,并自信地表示其对标iPhone17 Pro“应该是各有优势”。
从音质神器到影像标杆,从线下渠道之王到国产手机新领袖,vivo的崛起之路看似顺理成章,却隐藏着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十年变迁的复杂密码。与华为的“技术围墙”和小米的“生态整合”不同,vivo的成功并非仅仅源于单一产品的热销,而是其均衡的产品组合、持续的技术投入以及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家以“耐心”著称的中国企业,能否突破国产手机的生态天花板,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的苹果”?
VIVO的变革始末
回顾vivo的发展历程,这是一家善于在关键时刻转型的企业。从2009年注册vivo品牌,到2011年从功能机转型智能机,再到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Hi-Fi音乐手机X1,vivo始终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也是vivo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4年,vivo开启全球化布局,率先进入东南亚市场。这一时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华为、小米、OPPO等品牌纷纷崛起。vivo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深耕线下渠道,与运营商深度合作,稳步拓展市场。
2017年成为vivo重要的转折点。创始人沈炜在年会上指出:“这几年尽管高速增长,但vivo一直疲于应付,整个体系支撑现有的规模已然暴露出问题。” 这一反思推动了vivo战略重心的重要调整。
2018年,vivo发布AI品牌Jovi和全新旗舰系列NEX,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无刘海全面屏。这款产品展现了vivo的技术野心,但也让公司意识到一个问题:激进技术并不总能转化为良好的用户体验。
直到2019年,vivo确定了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大赛道,并进行了系列部门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调整。这一战略定位明确了vivo的长期发展方向,从追求短期产品销量转向长线技术积累。
与同期其他手机厂商相比,vivo把功夫都花在了“如何走出差异化”。产品矩阵上,vivo主打X系列(影像旗舰)和iQOO系列(性能旗舰)双旗舰策略。价格带覆盖从千元机到6000+高端市场,形成完整的产品梯队。
与此同时,中国智能手机行业也完成了从增量爆发到存量博弈的剧烈转型。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5%,而到2024-2025年,市场TOP6品牌已占据95%的份额,行业进入“体系竞争”时代,在这场淘汰赛中,vivo的崛起并非偶然。
纵向看,vivo构建了覆盖全价格带的精密产品矩阵。
2025年以来,其在千元机市场推出Y300系列,以6500mAh蓝海电池和1199元起售价巩固下沉市场;中端市场通过Y500系列的IP69+防水、Y300 GT的7620mAh超大电池+90W快充组合,精准击中续航焦虑痛点;高端市场则以X300系列全球首发天玑9500芯片,凭借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和索尼LYT-828云台级主摄引爆市场。从1199元到6000元以上价格段,vivo实现了每个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形成“全价位覆盖、各档位领先”的产品格局。
横向看,组织架构的持续优化为增长注入动力。
2025年3月,vivo将AI领域独立运营,整合人工智能一二部,调任核心高管执掌,将大模型训练重心转向端侧,这一调整让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更高效对接。这种“柔性化”组织变革,与行业普遍的“规模导向”架构形成鲜明对比,支撑vivo在影像、AI等关键赛道形成差异化优势。
如今,当vivo在高端市场持续挤压苹果份额,在技术布局上展现出体系化能力时这不仅关乎vivo的未来,更折射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从“规模领先”向“价值引领”转型的核心命题。
要判断vivo能否成为“中国的苹果”,首先需要复盘苹果的崛起路径:从2007年iPhone定义智能手机(技术开创期),到2011年iOS生态成型(生态构建期),再到2018年服务业务规模化(价值延伸期),苹果用十五年完成了“硬件定义-生态闭环-价值变现”的三级跳。
苹果核心壁垒在于“硬件、系统、服务”三位一体的不可替代性。对比之下,vivo虽在硬件技术上实现突破,但距离真正的生态闭环仍有两大核心差距。
第一,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生态基础与苹果所处的市场环境存在本质差异。苹果崛起时,智能手机行业处于增量蓝海,其封闭生态模式能够通过“极致体验”快速积累用户;而当前中国市场已是存量红海,安卓阵营长期处于“开源开放”的生态格局,头部品牌均依赖谷歌GMS服务(国内替代方案分散),缺乏统一的生态标准。
公开数据显示,苹果App Store全球年收入超850亿美元,而国内安卓应用商店TOP5合计收入不足其1/5,且多依赖游戏分发,服务收入占比极低。vivo虽推出蓝心大模型和蓝河操作系统,但生态内开发者数量不足苹果的1/10,应用适配度和用户付费意愿仍有巨大差距。此外,苹果的生态优势在于“跨设备协同的无缝体验”,而国产阵营包括vivo在内,多设备交互仍停留在基础连接层面,尚未形成“硬件互补、体验统一”的生态合力。
第二,vivo的护城河与苹果的核心壁垒存在维度差异。
苹果的护城河是“全产业链掌控力+生态网络效应”——从芯片设计(A系列芯片)到系统研发(iOS),从硬件制造到服务变现,形成了无懈可击的闭环,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其拥有定价权和用户锁定能力。
而vivo的底牌是“技术共研能力+精准用户洞察”:通过与联发科、索尼等上游企业联合研发,提前锁定核心技术资源;通过对影像、续航等用户痛点的深度挖掘,构建产品差异化。但这种优势仍停留在“硬件层面”,缺乏苹果那样的“生态锁定”能力——用户选择vivo的核心原因是产品功能,而非生态依赖,这也是所有安卓品牌的共同短板。
战略布局上,vivo的“特殊性”在于“长期主义的技术深耕”,但也存在明显局限。
苹果的战略是“定义品类、引领趋势”,从iPhone到iPad再到Apple Watch,每款产品都开创了新赛道;而vivo的战略是“深耕现有品类、优化用户体验”,虽在手机领域持续突破,但尚未推出像苹果生态那样具有品类开创意义的产品。此外,苹果的服务业务已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占营收比重超20%,而vivo的收入仍高度依赖硬件销售(占比超90%),抗风险能力较弱。
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产业积累与商业逻辑的差异。
苹果通过三十年的技术沉淀,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研发能力,而vivo等国产品牌多起步于“硬件组装”,核心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仍依赖外部合作;苹果的商业逻辑是“用硬件吸引用户,用生态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国产厂商仍停留在“硬件性价比竞争”的思维定式中,服务业务的战略优先级不足。要知道,这种差距并非短期技术突破能够弥补,而是需要长期的生态培育和商业逻辑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三个清晰的周期,每个周期的特征都深刻影响着品牌格局。
第一周期是2015-2018年的“增量爆发期”,市场特征是“渗透率快速提升,需求大于供给”,竞争逻辑是“渠道扩张+价格下沉”,小米、vivo、OPPO凭借线下渠道优势快速崛起,此时的核心机会是“抢占空白市场”,难题在于“供应链产能不足”。
第二周期是2019-2022年的“存量博弈期”,市场特征是“换机需求主导,供给大于需求”,竞争逻辑转向“产品差异化+技术升级”,华为因外部因素份额下滑,vivo、小米趁机填补高端空白,此时的机会是“高端化突破”,难题是“同质化严重”。
第三周期是2023年至今的“结构性调整期”,市场特征是“存量主导、增量补充”,需求呈现“高端化与性价比并存”的双峰格局,竞争逻辑升级为“体系能力+生态构建”,AI手机成为新的增长点,此时的机会是“技术场景化创新”,难题是“供需错配加剧”。
当前行业的核心矛盾,不再是“业务想象力不足”,而是“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高端市场方面,需求端呈现“品质升级+体验挑剔”的特征,用户愿意为“差异化价值”付费——苹果凭借生态优势仍占据高端市场半壁江山,vivo通过影像技术突破实现份额增长,但供给端仍存在“技术同质化”问题,多数品牌的高端机型仍聚焦硬件参数升级,缺乏真正的体验创新。
下沉市场方面,需求端呈现“耐用性优先+功能实用”的特征,换机周期延长至3-4年,供给端却仍存在“低端机减配竞争”的乱象——部分品牌为控制成本,在电池寿命、屏幕素质等核心体验上妥协。更关键的是,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已逐步收窄,数据显示,2025年三线以下城市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超85%,单纯依赖渠道优势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AI手机作为当前最火的赛道,同样面临供需失衡的难题。需求端,用户对AI的期待是“解决实际场景痛点”,如智能办公、影像创作辅助等;但供给端,多数品牌的AI功能仍停留在“语音助手升级+简单交互优化”,缺乏真正的场景落地能力。在这点上,vivo虽将大模型重心转向端侧,通过蓝晶芯片技术栈实现AI算力优化,但仍面临“应用场景有限+用户教育不足”的挑战。
也就是说,如今智能手机市场正在从“规模竞争”进入“价值竞争”的深水区,vivo能否成为“中国的苹果”,关键不在于是否复制苹果的模式,而在于能否构建符合中国市场特征的“硬件+生态”闭环。
